【本科生院】科研跬步行,在珞珈山下起笔

2024年10月12日   访问:

(通讯员:赵熠,冷俊)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完成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本科生)一年期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我校三位项目负责人石长松、许容之、张丞源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近年来,武汉大学高度重视本科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不断完善科研训练体系建设。如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实践必修学分,优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启动建设“珞珈本科生创新研究基金项目”,设置“大学生英诺创新成果奖”,完善配套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加强校际校内学生创新实践交流,一系列举措为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下面跟随我们一起看看,珞珈山下,三位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梦想是如何生根发芽的。

石长松,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本科生,2024级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走廊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影,他或是低头沉思,或是与同学们激烈讨论,他就是石长松,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本科生,如今已是2024级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石长松的数学之路,始于他对数学的无限热爱。他相信光,相信数学就是他眼里的那道光。2022年9月,石长松参加了学院教授组织的数论组合讨论班和椭圆模形式讨论班,旁听了几门相关的研究生课程,怀着对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的恒等式崇敬之情,他从此踏上了科研的征途。看文献、编程序成为石长松的日常,而更多的夜晚,则是他与笔和纸的独处时光。

石长松不仅在数学领域表现出色,他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他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学校云在古琴学社的社长,擅长古琴、围棋、钢琴。数学的深奥与古琴的安宁,似乎为他的求学之路增添了一抹不同寻常的色彩。

2024年初夏,石长松参与举办了武汉大学数论与组合数学学生论坛,这是一个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优秀研究生的交流平台。他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得到了基金委专家的高度认可,专家表示:“申请人已具备独立科研能力,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调意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踏上研究生旅途之际,石长松以数学家哈尔莫斯书中的名言“Don't just read it; FIGHT it!”作为毕业典礼上的赠言。“科研一途,荆棘密布,一代又一代前辈学者筚路开疆,那么对青年学子来说,更应剑屦俱奋,实干兴邦。”这就是他对“攻读”研究生中“攻”字的理解。

张丞源,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本科生,2024级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手拿棒球棍的男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张丞源,一个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探索者。他的眼中,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宇宙的秘密。在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磨砺中,他学会了如何在微观世界中寻找答案。

他的科研之旅,是从2020年春天的新闻开始的。备战高考的张丞源从新闻了解到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那些关于病毒与生命的报道使他明白,科研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健康的责任。

张丞源的大学时光,是一段交织着挑战与发现的旅程。他踏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行列,在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角落里,他不仅仅是参与,而是沉浸在新项目研发的每一个细节中,进行着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训练,探寻着微观世界的深奥之谜。

他的足迹也延伸到了湖北省的乡镇,那里,他与企业接洽,动员志愿者,推广红莲水稻的种植与育种。他的努力,不仅为解决稻谷销售与制种技术的难题提供了实打实的方案,更是在实践中追寻着生命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

随着投入的加深,他的热爱愈发浓烈。在这条奔跑的路上,他坚定了投身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信念。作为本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他感慨科研之路无涯,需慢慢求索。科研不仅是对热点问题的回应,更要有发现和提出重大科学问题的眼光,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

许容之,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本科生,2024级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许容之,一个在微观世界中寻找答案的女孩。她的梦想,是揭示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她的故事,是一段在珞珈山下扎根、在科研路上探索的旅程。

2020年,许容之带着对生命科学的无限好奇,踏入了武汉大学的校园。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系统地了解了生物内部复杂而精妙的运作机制。一次课堂展示,让她首次接触到了生物大分子在“液-液”相分离中的相互作用,那一刻,她对深入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兴趣被点燃,一发不可收拾。

实验操作课上,许容之发现自己的思考常常阻碍了实验的进度,成为班里最后完成实验的学生之一。但这些“留堂”的经历,却让她对实验背后的生物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大二暑假,她开始走进实验室,虽然自知没有过人的实验天赋,但她用勤奋和专注弥补,观察、学习、记录,每一次操作都力求完美。大三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让她在失败中不断磨练实验思维和技术,强基计划的轮转更是让她学会了不同实验室的技术和思维。不知不觉中,许容之已经成为了实验课上操作最快的学生之一。

大三暑假,许容之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面对评审老师的质疑和自己内心的不安,导师刘勇教授的话让她坚定了信念。

“刘老师,我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个项目。”许容之坦诚地说。

“容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平台和现有资源,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刘勇教授的话让她心中有了底。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许容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我知道这不会容易,但我会尽我所能,为国家重大疾病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在项目汇报时坚定地说。这段话,成为了许容之科研路上的灯塔,伴随着她走过了项目的申请、执行和结题。未来,她将带着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继续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那份可能性,在珞珈山的见证下,许容之的故事还在继续。

(文章来源:https://uc.whu.edu.cn/info/1646/115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