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虽远却相亲”。中国与非洲相距万里,但寻求民族独立的相似历史遭遇和追求民主富强的共同发展愿景,早已从精神上将中非人民结成了命运共同体。1956年,中非正式开启外交关系,中非人民真正在现实中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武汉大学是最早参与者之一。近60年来,在“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指引下,武汉大学师生在医疗健康、教育交流、科技合作、援非志愿者等领域砥砺耕耘、默默奉献,留下了一代代武大人传承不息的身影。
医疗援助和医技交流助力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健康共同体
武汉大学与非洲结缘于对非医疗援助。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法武装斗争赢得胜利。为帮助其摆脱缺医少药的困境,1963年4月,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疗队作为中国首批三支援非医疗队之一开始援助阿尔及利亚。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现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随后分别于1965年和1968年也组建医疗队援助阿尔及利亚和莱索托等非洲国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王松山医生(中)在阿尔及利亚安拉巴省安拉巴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援助。
自组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开始,武汉大学对非医疗援助已走过近60个春秋,先后派出了138批330余名优秀医疗骨干人员。最多的一年同时有36名队员在非援助。时至今日,仍有2名医生和1名护士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援助。60年来,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非医疗队精神,武汉大学援非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和莱索托等国承担了分省、分医院、分点承包和政府高层保健、应急派送等多种援非医疗任务,涵盖内外妇儿、麻醉、中医、口腔等20多个学科,完成大小各类手术数万台,治疗患者数十万人,开展了非洲首例全鼻再造等高难手术,治愈了多种当地典型病例,为受援国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急需的各种药品,为解除非洲人民的疾病痛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受到当地民众的衷心感谢。由于贡献突出,武汉大学援非医疗队受到阿尔及利亚政府和中国阿大使馆等多次通报表彰,35名援非医疗队员先后获得国家或湖北省卫健部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在援非期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两次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医院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新世纪以来,武汉大学与非洲国家不断深化医技交流,先后与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医学院校和医院开展医学交流、技术转让和人员培训等,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自2015年12月开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人员培训基因检测与基因技术临床转化技术,2020年协助建立了贝宁第一家司法基因检测中心。自2019年11月开始,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与刚果(金)金沙萨大学医学院开展远程医疗技术协作。2020年9月11日,武汉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第一次在汉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为金沙萨大学附属医院的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实现了“隔空把脉”。在2020年3—4月武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通过“互联网医院”与来自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卫生部、医学院的专家及医院的一线医生多次视频连线,交流新冠病毒肺炎诊疗和防控经验。未来,武汉大学与非洲医疗机构还将就医疗5G无线网络、医疗数字化设计、手术机器人远程协作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杨桂芬医生和杨凌云医生在阿尔及利亚巴特省拉妇婴医院援助。
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助力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教育共同体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教育交流是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大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批量招收非洲留学生的高校之一。2000年以来,共有52个非洲国家的2180名留学生来到武汉大学学习。现在仍有来自坦桑尼亚、南非、埃及、加纳、埃塞俄比亚等47个非洲国家的311名留学生留在武汉大学校园学习,还有187名非洲留学生在境外参加线上学习。此外,武汉大学还成建制地开设了“安哥拉水利水电专业本科班”班级,为非洲培养水利水电和工程管理高级技术人才。40年来,武汉大学为非洲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汉语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为非洲国家快速发展和中非友好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利比里亚司法部副部长考克斯·胡安·南希(Cox Juan Nancy),非洲著名心脏病专家、肯尼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组成员、中非东非地区心脏介入治疗手术第一人的蒙巴萨阿克汗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默罕默德·胡赛因·萨利姆(Mohamed Hussein Salimu)医生,摩洛哥籍博士生何晓娜(Thamik Hanane)等是这些非洲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2010年以来,武汉大学与非洲国家的教育交流拓展为双向交流和多边合作,先后与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马里巴马科社会科学与管理大学、赞比亚大学、埃及本哈大学、塞内加尔谢赫·安达·迪奥普大学、摩洛哥哈桑一世大学、哈桑二世大学、突尼斯斯法克斯大学、津巴布韦大学等10余所非洲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开设了“中法非三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项目和以非洲法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非洲问题研究课程,已培养了6名非洲问题研究博士。2017年,武汉大学率先倡议成立“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联盟”,并连续举办了3届“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在中国、法国和非洲法语国家间建立了机制性的高等教育多边交流对话平台和机制。
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助力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科技共同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技合作和知识共享是中非双方的共同心愿。武汉大学结合自身在法语、农业、水利水电、医疗等学科领域优势,加大了同非洲国家的科研合作和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共享力度,充分满足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
2010年,武汉大学与埃及本哈大学联合成立了“武汉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得到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教育网络、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此外,武汉大学还积极参与有摩洛哥哈桑一世大学等二十多所中非大学参加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项目”,进一步拓展了与非洲高校的科研合作网络。
2012年开始,武汉大学研发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先后进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肯尼亚、乍得等非洲国家试种。最新试验结果表明,红莲型杂交水稻产量已达10.84吨/公顷,超过非洲本地品种产量85%以上,在当地引起轰动。目前,最新一代红莲型杂交水稻已引进肯尼亚试种和示范推广。红莲型杂交水稻在非洲推广种植将为消除非洲饥饿和贫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在非洲试验种植。
随着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水利水电建设提上了非洲国家的议事日程。为此,武汉大学已将多项先进水利水电技术和最近研究成果应用在非洲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水利水电学院多名教师和研究人员先后参与了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埃塞俄比亚GD-3水电站等10多个非洲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水利水电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相关教师分别与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联合实施了中国科技部“流域水资源调度的能效优化”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与坦桑尼亚国立渔业研究所、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联合承担中国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项目——“东非大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湖泊流域综合管理项目”,同津巴布韦国家水资源部和津巴布韦大学开展水安全合作等科研项目。
此外,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与埃及西奥多·比尔哈慈研究院合作,积极推广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先进技术和经验,开展“双脐人工传代系统及血吸虫遗传样本库研究”等项目研究。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合作,联合向中国科技部申报成立“中摩薄壁复合结构力学联合实验室”。
非洲志愿者工作助力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人才是武汉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多年来,一批优秀的武汉大学学生和毕业生不畏艰苦,远渡重洋,积极投身非洲的现代化建设,在医疗健康、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科技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脱贫减贫、动植物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践行了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国际担当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本质。他们有在埃塞俄比亚从事志愿者医生工作的临床医学系1995级毕业生谢志刚,有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西非中非区域办事处伙伴关系专家的法语系2007级本科生韩玥,有两度踏入非洲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工作、被称为“非洲野保女孩”的人文科学实验班2013级本科生黄颖琳,有在肯尼亚担任艾滋病医护志愿者、多方筹资捐建志愿者农场的临床医学系2015级研究生刘文佳,有在安哥拉参加公路援建项目的土木建筑工程系2004级毕业生陈华良。此外,还有许多像外语学院法语系2009级毕业生王臻一样加入华为等中外企业赴非洲工作的毕业生。多年来,这些武大学子将他们的青春、热血、博爱、智慧奉献给了非洲国家,为中非友谊播下了一粒粒生机勃勃的种子。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2007级本科生韩玥(中)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西非中非区域办事处。
在2021年12月12日的第一届中非创新合作大会上,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教授代表学校承诺:“武汉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和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指示精神,履行大学使命担当,为中非创新合作增添不竭动力和活力”。未来,武汉大学将继续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竭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胥东洋)
(文章来源:http://oir.whu.edu.cn/info/1009/7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