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院】【中国教育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教育系统聚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2024年03月05日   访问: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加快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注入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科教融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力,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科技小院,造就更多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努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各高校步履不停。

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总书记嘱托】

20231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希望学校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日,武汉大学“珞珈三号01星”成功拍摄到“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靠港的画面。这次拍摄是该星首次抓拍国产破冰船,有助于“珞珈三号01星”监测极地动态、拓宽服务范围与应用效能。

武汉大学“珞珈三号01星”最新应用成果,是该校以高水平科研助力人才培养的一个注脚。近年来,武汉大学注重顶层设计,创新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人才自主培养持续取得新进展。

该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级、校级、院级“三级特区”,从招生阶段起构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

聚焦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武汉大学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实践必修学分,强化教师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鼓励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机构指导本科生科研,全力推进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践。

8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11个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优质资源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2023年以来,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捷报频传。

武大学子参与研制的“启明星一号”成功飞天,它是中国首个学生制造的微纳卫星;在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中,武汉大学基础学科的15名本科生全部入选并获得资助……

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武汉大学马不停蹄。

202311月,武汉大学发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该计划包含科研报国使命、学科专业优调、数智教育启迪等8个具体项目,着力推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2024年,武汉大学将这一年的发展主题确定为“人才培养年”,将着力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记者观察】

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了武汉大学“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的做法。

极地科考、研制卫星,都是“国家的大事业”。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科教融汇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利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围绕国家战略和学术前沿,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将在“国家的大事业”中拔节成长。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总书记嘱托】

2023年9月15日,在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希望东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朱玉芳是华晨宝马集团和东北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现已成为华晨宝马集团的卓越领军工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资金和实践机会,使我能够在解决企业实际难题的科研环境中快速成长。”朱玉芳说。

自2014年联合培养项目启动以来,东北大学与华晨宝马联合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他们均已成长为华晨宝马集团技术与管理的中坚力量,成为行业内极具潜力的顶尖人才。

“与国家重点企业联合开展卓越工程硕博士培养,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和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说。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首先要选好苗子,东北大学将培养对象明确为本校符合推免资格条件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考核,每个专业7名面试考核组成员中至少有三四名企业专家。

同时,学校聚焦联合培养重点专业领域,增设相应特色课程,采取“一企一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程硕博士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人才培养,“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东北大学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2021年5月,东北大学获批教育部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在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产业一线培养卓越工程师,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深刻变革,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

【记者观察】

工程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人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从高校单兵作战到校企协同育人,从重视理论传授到重视工程创新,从“唯论文”“唯奖项”到考察实际贡献,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为制造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积蓄磅礴力量。

田间地头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总书记嘱托】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表示很欣慰,希望同学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3月的大理,春意盎然。苍山脚下,洱海之畔,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错落有致地簇拥在白族民居周围,迎春绽放。

“等4月份农民把油菜收了之后,就要开始整地,为种水稻育秧了。”中国农业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康锁倩说。眼下虽不是水稻季,可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却没闲着,他们要利用这段时间,调研农户在这个蔬菜季的施肥情况,对土壤肥力进行采样分析,为制定今年的水稻种植方案做准备工作。

为了实现洱海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目标,2022年,古生村科技小院开始试验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当年,古生村500亩水稻试验田就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30%,减排50%,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2023年,在大理州委、州政府支持下,这一模式由古生村推广至洱海流域2万亩水稻试验区,取得了增产、增效、环境减排的显著效果。

为解决农业领域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及其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把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教师长期派驻到村里,开启了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在科技小院,学生把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把个人的专业成长同当地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干事创业中成长成才。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宏彦看来,通过与农民长时间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增进了对农民、农业的感情,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知农爱农上迈出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生产一线解决农民所需、服务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高兴农强农的本领。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正在建设运行和拟建设运行的科技小院有192个,分布在全国29个省份141个县,有477位导师和623名研究生参与建设。10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近八成毕业生投身于农业及其相关领域。

【记者观察】

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同学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科技小院虽“小”,但是解决的却是农民的“大”问题、农业的“真”问题。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生动阐释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

(原文载于2024年3月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  本网学生编辑:范钰翎  编辑:张丽平)

(文章来源:https://news.whu.edu.cn/info/1003/453337.htm